以佛法來說,〝凡夫眾生〞會投胎到這個世界來,是〝隨業流轉〞,是來〝承受報應〞的,這就是一般凡夫眾生〝生命出現在這個世界的主要目的〞。當然這其中可能還有一些眾生,雖是來受報的,但也多少隨帶著過去的〝願〞而來的。
以受報來說,既然是隨業流轉來受報的,當然就會有許許多多的業習(或叫煩惱習性),會在投胎之後繼續作用,例如追逐五欲:財色名食睡、名利權勢位等,在佛法中對五欲有正式的名稱叫做色聲香味觸,是就眼耳鼻舌身五根所對的五塵來命名的。因此,我們觸目所及,也隨處可聞,眾生在生命過程中各種追逐五欲的情景與事情。
這種受報之後又繼續造業的情況,就是眾生生命流轉的實況,也是眾生生命不斷流轉的主要動力來源。而這其中的眾生就有一些人在這樣的情況之中,試圖尋找出自我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,而讓自己知道為何而活,而非盲目地活著,因此就有許多由此而發展出來的觀點流傳於世,並影響彼此。所以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,都有、也都將會有〝各種〞關於解釋生命目的、意義與價值的言論、理論出現,在引領與影響著跟它相應的眾生。
當然佛法也有自己的道理,佛陀開示眾生此生生命的出現是因為〝受報〞而來的,但也開導、引導眾生在受報的同時,要不忘〝提升與淨化〞自己的生命,同時也要〝幫助其他的眾生提升與淨化〞,這就是佛法對凡夫眾生的生命「目的」、「意義」與「價值」的看法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