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

《心經》經文簡釋6

經文解釋
《心經》經文是從「觀自在菩薩」開始,一直到「菩提薩婆訶」為止,總共有260個字,文字不多,但是內容包含豐富,其中提到了「空性」、「五蘊」、「十二處」、「十八界」、「十二因緣」、「四聖諦」、「菩薩的究竟果位」與「佛的果位」等等。
其中「五蘊」、「十二處」、「十八界」是佛法把「萬法」,也就是宇宙之中「精神與物質」二大類的現象,用這三種分類來分析說明,讓不同執著習性的眾生了解,並針對其煩惱執著來給予對治,佛學上對此三者命名為「蘊處界三大科」。例如,「五蘊」是針對〝對內心的種種比較執著〞的眾生來說的,以破其對內心的執著;而「十二處」是針對對色身與物質比較執著的眾生來說的,以破其對色身與物質的執著;而「十八界」是針對對內心、色身與物質都執著的眾生來說的,以破其對精神與物質的執著。
又「十二因緣」是佛陀針對眾生生命的「三世流轉」或是說「無止盡的流轉」的因果關係,給予說破,以利相應此法的眾生,依此「十二因緣」修持而得解脫。
又「四聖諦」是佛陀針對眾生生命的「苦因與苦果」的因果關係,給予說破,並同時開示「苦因與苦果」滅除的可能與滅除的方法,讓與此法相應的眾生依此修持而得解脫。
不過《心經》雖然提到這些基礎的佛法教理,其用意並非要介紹其意趣,而是在指出這些佛陀所開示的道理,只是為引導不同根器的眾生的「方便方法」,在「諸法皆空」的究竟智慧的「佛眼」中,這些教理跟其他的萬法都是相同的,都是「畢竟空」的,只是佛陀因一時度眾的方便而說出的而已,換言之,從佛陀口中說出的一切佛法,皆是「方便法」,非「究竟法」本身,真實究竟的佛法是〝無法可說〞的,亦即「開口即非」。
因此,從上所述可知,《心經》亦是介紹「大乘究竟法」的「方便法」。 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