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時,內心必亦「明暸」。
故亦應同時運用此「明了心」來保持此「調柔善順」之心,使其更增益「明了心」。
如此,「明了」與「調柔善順」相互增益,自然「增進修道」,「增長福慧」。
又,如何調柔善順心性?
必需學習「正確的戒定慧佛法知見」,以及練息「持戒、修禪定、修觀慧」,加上「時間的過程」,即可逐漸顯露。
我是果建法師,歡迎大家到我的部落格來,希望大家能夠喜歡. 也歡迎大家到我的臉書(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asheng.shi.9),與明行寺粉專(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明行寺-463695014014166/)看看。
此時,內心必亦「明暸」。
故亦應同時運用此「明了心」來保持此「調柔善順」之心,使其更增益「明了心」。
如此,「明了」與「調柔善順」相互增益,自然「增進修道」,「增長福慧」。
又,如何調柔善順心性?
必需學習「正確的戒定慧佛法知見」,以及練息「持戒、修禪定、修觀慧」,加上「時間的過程」,即可逐漸顯露。
想要參與者,歡迎提早5分鐘點擊下方的連結,進入「釋果建的會議室」。https://line.me/R/meeting/75f0957ad86946cf94acbcf3c600ec04
是可以培養的,是需要培養的。
在這個世間,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喜歡五欲享受的生活,不是天生就喜歡修道的。
不過,若有學習的因緣,加上個人的善根,也想要學習、養成的話,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後,道心就會被栽培出來的。
不過,一開始它就如同小樹苗一樣,甚至可以說是就像小菜苗一樣,是非常脆弱不堪的,非常經不起打擊的。
然而,若想要養成的心,不被息滅的話,經過不斷的嘗試與努力之後,終究是會長成、茁壯的。
所以,修道的心,是彌足珍貴,因為它非天生,是需要付出許多的努力去造就而成、而有的!
其實就是「練習隨時隨地不起煩惱」,因為「因緣是不受自己控制的」。
這也就是在「練習隨時隨地擁有輕鬆、安穩、明了的心境」,這是第一步。
然後再來就是,在此良好的身心狀態之下,「再看看如何應對外境才適當?」
如此,內外兼顧,自己的生活就會比較順利一些,因為自己一直都在禪修的狀態之中過生活。
個人做佛學研究,不能沒有「修心」(或稱為「修行」)的工夫為根本,為目的。
否則在表達自己的研究時,總是不脫離「瞋」、「慢」、「見」的煩惱,而變成為「見爭」、「自讚毀他」、「廣結惡緣」的情況。
這樣已經不是在學佛修行,而是一般的煩惱的爭執了,與學佛修行是相違背的。
在佛法中,是屬於內心的作用之一,例如,五蘊中可分別為身體的「色法」與心理的「心法」二種,其中的「心法」,也就是人的心理作用,有「受、想、行、識」四個作用,它們有前後接續的關係,也就是說,有了「受」之後,就會「想」,「想」了之後,就會「行」(意志決定),而「識」是始終都存在作用的。
然而,通常人在「想」了之後,又可能會再有「受」,然後又可能會再「想」,又會再有「行」,總而言之,凡夫的心理活動是反反覆覆,反覆無常的。
又每個人在每天的生活裏,隨時都是這四個心理活動的作用之中的,都在受著它們的影響,它們也是在引領著每一個自我的身口意。
而其中「想」的作用是特別的大的,例如,「胡思亂想」、「妄想紛飛」、「朝思暮想」、「游思妄想」、「夢想」、「作白日夢」等等都是「想心所」的作用所造成的。
當然,有的人不幸得了「精神失常」,也就是「想心所」失控所致。
所以,我人在日常中要經常練習「放鬆身心」、「活在當下」、「斷惡、修善、不執著」,這樣將可預防「想心」不受控制,日久身心也會逐漸健康的。
祝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