例如,眾所周知的"四無量心"
又名四梵住,又譯四梵行,佛教名詞,即是修行與實踐慈、悲、喜、捨四種心境。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教,後為佛教所沿用。佛教究竟修行者需將這四種心境擴展至無邊無際,因此又稱為四無量心、四無量觀。
修行四梵住時,以慈心觀為入門,也可以慈心觀來統攝四梵住。
四梵住最初起源於古印度宗教,婆羅門教相信,保持這四種心態,將可投生梵天,與大梵天同住。釋迦牟尼以此來教導弟子,希望弟子都能以這四種心態來修行。
慈,意謂對一切眾生保持親切,猶如自己親人。
悲,又稱拔苦,希望能幫助眾生解脫痛苦。
喜,又稱禪悅,是一種平靜而且快樂的心態。
捨,則是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。斷我見、我所、我執。
(以上解釋摘錄自維基百科)
又名四梵住,又譯四梵行,佛教名詞,即是修行與實踐慈、悲、喜、捨四種心境。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教,後為佛教所沿用。佛教究竟修行者需將這四種心境擴展至無邊無際,因此又稱為四無量心、四無量觀。
修行四梵住時,以慈心觀為入門,也可以慈心觀來統攝四梵住。
四梵住最初起源於古印度宗教,婆羅門教相信,保持這四種心態,將可投生梵天,與大梵天同住。釋迦牟尼以此來教導弟子,希望弟子都能以這四種心態來修行。
慈,意謂對一切眾生保持親切,猶如自己親人。
悲,又稱拔苦,希望能幫助眾生解脫痛苦。
喜,又稱禪悅,是一種平靜而且快樂的心態。
捨,則是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。斷我見、我所、我執。
(以上解釋摘錄自維基百科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