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佛陀悟道後所生起大悲心的緣由來看,就可以了解。
當佛陀悟道之後,一度曾想過,他所悟的道,眾生恐怕無法理解,而想入滅不說法,因為眾生的習性正好跟道是相反的緣故,但是梵天王那時就出來向佛陀說,未來會有眾生了解佛陀所悟的法的,請佛陀要出來說法度眾生。
佛陀接受梵天王的請法之後,就入定去看眾生的三世因果,看到了眾生於六道中輪迴,頭出頭歿,受苦受難,因而生起了度眾生的大悲心。
由上的簡述,可以了解到佛陀的大悲心,是建立在悟道的清淨智慧之上,因此,佛陀的慈悲是淨化的慈悲,而並非是染汚的慈悲。
然而,凡夫無法辦到如同佛陀那樣完全清淨的慈悲,但是可以盡量的去學習,那麼這樣就會多少有淨化的效果出現了,不是嗎?
當佛陀悟道之後,一度曾想過,他所悟的道,眾生恐怕無法理解,而想入滅不說法,因為眾生的習性正好跟道是相反的緣故,但是梵天王那時就出來向佛陀說,未來會有眾生了解佛陀所悟的法的,請佛陀要出來說法度眾生。
佛陀接受梵天王的請法之後,就入定去看眾生的三世因果,看到了眾生於六道中輪迴,頭出頭歿,受苦受難,因而生起了度眾生的大悲心。
由上的簡述,可以了解到佛陀的大悲心,是建立在悟道的清淨智慧之上,因此,佛陀的慈悲是淨化的慈悲,而並非是染汚的慈悲。
然而,凡夫無法辦到如同佛陀那樣完全清淨的慈悲,但是可以盡量的去學習,那麼這樣就會多少有淨化的效果出現了,不是嗎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